小男孩媽媽主訴:這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完全反轉了幼兒園乖寶寶的形象,變得調皮。對人敏感,總會過度理解別人言行,認為別人是在針對自己,于是總與同學沖突打架,我們打罵他也沒效果。上小學幾年了,一直是這樣子,也帶他去溫州大醫院看過,醫生給他做了些測試,說雖未達到但已臨近“多動癥”,并且大部分項目的測試數據都高于正常值。
男孩落座后確實也不像其他青少年一樣安靜,總會說著說著就站起來走走動動。和媽媽描述一樣,他自己也敘說:在學校經常打架,看到同學圍在他旁邊,就一對多打;看到同學在嘀咕,其實并沒有很清楚聽到,覺得是罵他,于是一巴掌扇過去,鼻血都出來;看到兩同學欺負一人,因仗義就去打那兩同學;總是警告別人不要靠近他……
男孩學習成績其實也不錯,但媽媽反映現在作業也不好好做,拖拉……男孩說自己有個愛好,特別喜歡看課外書。他說,看軍事的、科學的課外書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好快。也許那個時候是他最安靜的時候。
當我問男孩打架時是什么感覺時,男孩說是憤怒,并且達到頂級10分。于是從這個憤怒開始慢慢進入了療愈意象。他看到的憤怒是一個紅色的高100米的人,并說身體顏色就是學校跑道的紅色,全身戴著武器:槍,手榴彈,地雷,手雷……很多很多武器,還穿著防彈服。整個臉都板著,帶著仇恨,瞪著大眼。地上還挖了個大坑,人趴在大坑里,隨時聽周圍的聲音,一有響動就拿起武器攻擊,“轟轟轟”……
……
一個療愈過程后,他說這人放下了武器,扔掉了它,并且填平了大坑,站起來了,臉上的表情也友好了。
男孩此時感受的憤怒值也只有5分了。
……
再后來,男孩看到所有武器在遠處炸飛銷毀了。憤怒值也降為0。
當重新回到現實中放松,去充分感受同學圍攻他的情境,他開心地說:只有一點不舒服,沒有想打他們的憤怒了!
男孩的憤怒其實并不是真正屬于他自己的,而是屬于系統層面的一種憤怒,但現實中這種孩子卻可能會一直被人誤解、評判、打擊,甚至受到家庭暴力的傷害。于是這類人也許一生就從此貼上了從小就調皮搗蛋,長大暴脾氣的標簽。
人類的各種情緒的一種分類包括:原始情緒,替代情緒,承接的情緒以及超越的情緒。男孩的這種憤怒更多的是承接的情緒,是孩子承接了家族系統中親人的情緒,尤其是父母和祖輩,或者系統里其他未竟事件的情緒。
在以往的家庭系統排列現場,參與人員都會很直觀地看到這類承接情緒在一個家族的后代人身上呈觀——對他們的情緒情感,人際關系,婚姻事業等人生各種課題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咨詢過程中的另一個現象,也是每個做父母需要覺察的:當做父母的,內心無法真正看到自己的父母時,沒有連接,無法接受父母,往往孩子也看不清他們,無法得到愛與力量的足夠傳承。不僅他們自己無力,孩子也無力。那么當事人以及孩子必須借由憤怒去獲得力量感,去面對無力解決之事!
美國生理學家愛爾馬研究發現:“生氣10分鐘所耗費掉的精力,相當于賽跑了3公里。”可見,如果一個孩子體內一直蘊藏著莫名的憤怒,在持續的消耗精力,無力感更是加倍,越是無力又會企圖更頻繁調用體內憤怒來攫取力量逞強表面的強大。
于是生活中,雙重的無力感使孩子看起來似乎有更多的“多動”傾向!
第二次來咨詢室時,母親說:孩子對我說以前老師批評他時,他就會對老師翻白眼或瞪眼的,表示抗拒不愿聽,現在不會了。
男孩自己也說:這一周,我的同學們可好了,都來跟我玩,并且說我生日的時候都來我家……第三次時,男孩把不久后的生日全班同學來他家的計劃及具體事項都已妥妥安排好。
這就是平常我們說的:外在世界都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投射。當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變了,他周圍世界里的人也就跟隨之改變。
在每個孩子的任何一種所謂不尋常的行為背后,父母們首先要有覺知的習慣。也許你沒有洞見真相的專業能力,但你可以靜下來反思一下,自己目前對待孩子的態度與認知是“扶孩子上馬”,還是“誤入歧途”;自己的人生經驗是不是真的適合孩子未來人生,也許適不適合自己未來人生十年也只能是個待探討的問題。要有這個念頭,你至少不會誤入太深,也不會讓“焦慮恐懼”掌管了親子關系。
值得特別點贊的是小男孩的父母會說:老師,雖然我不知孩子為什么會這樣,但我知道肯定與我們自己有很大關系。我們該怎么做?
做有覺知的父母,并且從自己行動起來,才是最好的父母。
有句話說:“療愈自己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如果只盯著孩子這“葉或果”上的問題,而不顧不管自己“根或土壤”的問題,療愈效果自然會打折。有句心理名言說:“大自然會很有耐心,你所不愿療愈的,都會傳承給孩子。”就如前面所說的一樣,一個內心無法真正連接父母的家長,孩子同樣得不到愛與力量的傳承。這個愛不是現實生活中自己所標榜的表面“滿滿的”,卻不知孩子生命里一直處在愛的匱乏,嗷嗷待哺狀態的“愛”。
想起前幾天一位不熟悉的母親在微信里問:我孩子忽然考試成績大失水準,全班名列前芧的他忽然一張試卷大錯了一大半,事后又發現錯的都是會做的題。老師,你說為什么呢?
我只問了句:你自己這段時間狀態怎么樣?
她說:這段時間我自己情緒確實很崩潰,但我沒在他面前表現出來,孩子并不知道呀!
我說:不需看到才知道,孩子的潛意識本身就與父母相通,而且孩子的感覺敏感度是成人的300倍。孩子承接了你的情緒,這是很關鍵的一點……
事后這位母親一直在等待孩子放假,愿意空出時間帶孩子來我這里,但似乎一直在逃避面對自己內心那部分,不愿意自己先來……
很多的父母也一樣,讓他們帶孩子咨詢可能相對容易些,但如果建議他們進行其實更需要的咨詢時,往往一部人就會逃避,寧可呆在痛苦糾結的慣性里維持“安全舒適區”,也不愿去面對,敞開那部分吞噬自己與身邊人幸福的那個角落。
經常會在生活中聽到父母說:“看到孩子生病這么痛苦,寧愿這病長在我身上!”聽到這話,會感動于父母情之深愛之切。但是孩子需要的卻不是你付出生命的那種愛,那種是盲目的愛。孩子在父母重大疾病時往往也會有一種動力:我愿跟隨你或我來替你……于是世間很多重大疾病就由此發生。
這樣盲目的愛無法讓任何一方幸福。恰恰相反,每個父母應先讓自己人生更好,而不是所謂的“犧性一切”或逃避自我成長,這樣孩子才能傳承到真正優質的生命狀態,可謂真正意義上的好基因。
你不好,孩子無法好;你好了,孩子無法不好!這才是生命的真相!
支付到海之蓮的單位銀行賬戶:
戶名:溫州市海之蓮心理健康咨詢有限公司
開戶行:中國工商銀行溫州教育新村分理處
賬號:120300 680900 0027853
個人銀行快速轉賬:
開戶行:農業銀行樂清分行
賬號:62284 8033 02585 19512 收款人黃秋楊
支付寶轉賬快捷支付:
賬號:13868730825(黃秋楊)
我們對心理咨詢師的基本要求如下:
√真心熱愛心理咨詢行業與這份神圣的事業
√取得國家二級心理證書
√自我激勵和自我完善
√特別歡迎本科或研究生是心理學專業的
如您認同我們的理念,請將您的詳細簡歷發送至: 761061986@QQ.COM, 你也可以直接撥打我們的網站電話進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