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生活壓力的增大,
平均每40秒就有一個人自殺。
如何識別自殺的危險信號?
如何幫助自己或是身邊的人?
這幾天,一位叫寧寧(化名)的女孩來到咨詢室。她很漂亮,但是不難看出她眼神里沒有光,整個人似乎被一種極為陰沉的云團籠罩著。她說“我總是,想自殺。”經過進一步的溝通,我們了解到,在來到咨詢室之前,她在醫院被診斷為“重度抑郁”,而寧寧也表示,她時常感到自卑,感覺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身邊的人或事也感到失望,絕望,提不起興趣。而內心里的小惡魔總是萌生出“活著也沒什么意思”“死了算了”的想法。
很顯然,個案中的寧寧有著很強烈的“自殺傾向”,而這種自殺傾向的根源可能就來自于抑郁癥的主要思維特點——“反芻思維”。 反芻思維是人在經歷負性事件后,對事件、自身一種極端消極狀態及其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后果進行反復、被動的思考,簡單來說就是大腦甩不開的反復思考著許多負面的事件。當患者經歷失戀,離婚,喪親,家暴等一系列負性事件后,其思維很容易陷入反芻思維,而對消極事件對反復思考,會強化負面情緒,更容易讓患者產生悲傷,自卑,絕望,甚至產生自殺傾向。
那么,自殺前會傳遞出哪些必須引起注意的危險信號呢??
1、交流中提到自己想自殺
2、時常透露出自己的絕望以及無價值感
3、睡眠和飲食問題
4、出乎預料的由悲傷情緒轉為平和安詳,甚至表現出愉快的樣子;
5、對過去在乎的事情失去興趣;
6、拜訪或打電話與別人告別;
7、把事情安排停當,整理要丟掉的東西等
8、尋找付諸實施的有關信息
如果你是抑郁癥患者,如果你陷入了反芻思維,甚至產生自殺念頭,可以試著轉移注意力,嘗試一些有興趣的新事物。當你感到無力時,記得及時尋求家人,朋友以及心理醫生的幫助與干預。如果你是抑郁癥患者的親人朋友,當你發現患者出現自殺信號時,應提高警惕,多陪陪他,帶他尋找新的“希望”,并在必要時及時尋求心理干預。
因為,絕大多是有自殺傾向的人想要的不是死亡,而是希望能夠結束走出難以承受的痛苦,渴求快樂與幸福。
作者/ 項伊麥(應屆實習生)
編輯/ 項伊麥(應屆實習生)
*本文有感于溫州海之蓮心理咨詢中心青少年心理咨詢個案
*咨詢熱線:86067120 6255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