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許多家庭把孩子教育都放在了首要位置。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給孩子安排了轉學;
也有的家長為了省事或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將孩子送入住宿制學校。
安排轉學與住宿制學校真的對孩子的成長更好嗎?
家長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近日,咨詢室來了一位叫做心心(化名)的孩子,讓她的父母感到頭疼。心心之前就讀于一所公立學校,成績以及各方面表現都很不錯。父母為了減少接送以及照顧孩子的壓力,將孩子轉學至一所住宿制私立學校。轉學后,心心常常哭著不肯去學校不肯住校,而成績也明顯一落千丈,心心的父母為此感到十分煩惱且無力。
轉學以及住宿制是孩子所面臨的一種環境轉變,也是讓孩子產生一系列情緒變換的原因之一。如果一個成年人從自己生活了很久的城市去到一個新的城市生活,必然也需要很長的適應期,更何況對于一個小學的孩子呢?當孩子在原來的學校熟悉了學習生活環境并建立好屬于自己的社交關系網后,突然去到了一個全新的陌生的環境中,亦或是從與爸爸媽媽一起生活,突然到一個人獨立生活的住宿制學校,害怕與不適應是不可避免的。而作為插班生,其他的同學早已互相熟悉認識,更會讓孩子產生難以融入的孤獨感。
在咨詢過程中,我們也了解到,心心的家長也許曾在無意之間出現過類似于“如果你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的表述。也許在大人們看來,這不過是一句玩笑話,爸爸媽媽怎么可能會不要自己的孩子呢?但是,這句話帶給孩子的傷害也許是不可想象的,因為對于內心世界極為單純的孩子來說,在他們的認知層面是很難去辨別家長的玩笑話,反而會信以為真。
家長無意間一句“不要你了”的玩笑話,再加上把孩子送去住宿制學校就像是導火索,使孩子內心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被拋棄感”。這種“被拋棄感”會讓孩子產生恐懼,進而容易引發一系列的極端行為。而來到咨詢室的心心小朋友也許就是因為在家長言語的刺激和在送她去住宿制學校決定的導火索下產生的“被拋棄感”,同時,面對新學校新同學的不適應與孤獨感也進一步激發了她對于新學校的恐懼與抗拒。
其實,很多家長為孩子辦理轉學或讓孩子送入住宿制學校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或是讓孩子更早的學會獨立,但是,對于孩子面對轉學或是住宿制的轉變一定要做出提早的心理建設。給足孩子無盡的安全感是孩子成長路上最重要的一課!依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滿足日常衣食住的基本生理需求后,人的第二階段需求便是安全需求。因此,為孩子建立十足的安全感是他們自信和積極的根源,也是滿足未來社交,學業與事業發展以及自我實現的根基。
在面對轉學與住宿制的轉變時,家長向孩子傳達的應當是“新學校的老師同學都會很喜歡你的”“每周末爸爸媽媽都會接你回家”“在學校你可以和爸爸媽媽打電話”而不是“我們不要你了”。同時,送孩子去住宿制學校之前,家長也應當提前鍛煉孩子的獨立生活技巧以便幫助他們更好的適應新的生活與學習環境!
作者/ 項伊麥(應屆實習生)
編輯/ 項伊麥(應屆實習生)
* 本文有感于溫州海之蓮心理咨詢中心青少年心理咨詢個案。
* 咨詢熱線:62557120 86067120